(记者曹阳、通讯员吴瀚)9月30日,记者来到宜都市高坝洲镇宋山冲村原三八八厂六分厂了解到,今年宜都市中船重工中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亿元,改造了这里4000平方米的旧厂房,建设了一条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生产、检测线。目前,生产线正在满负荷生产。投产一个多月,企业就拿下了2000台电池包大单。
过去5年,宜昌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0%,今年,宜昌发布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电子材料、锂电池及材料、新型显示等板块将形成千亿规模。今年前5个月,全国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0.7%,市场需求与宜昌产业布局同向而驰,中船重工中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将目光瞄准了在宜昌蓬勃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
新产业、新方向,科技创新是关键支撑。“我们跟长沙中南大学合作,他们有一个技术团队支持我们。”中船重工中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六分厂厂长龚心华说,通过产学研对接,公司在设备流程管控、程序控制、生产工艺控制等方面实现了很多突破,其中电池包生产线及电控技术处于国内行业领先地位。
“目前我们开发的这一系列产品应当说是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环保也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政策,有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中船重工中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新型防污开发公司总经理赵黎说,与高校合作取得技术优势,强化管理取得成本优势,他们刚刚建成的生产线年产值预计超过6亿元。但企业的目标远非如此,未来5年,公司将建成10条同样规模的生产线,新能源电池包的产能将达到10万台。
类似通过产学研对接实现企业创新发展的例子在宜都还有很多。近年来,坚持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目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进一步加大招院引所和招才引智力度,多形式全方位推进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
宜都市科技部门主要结合该市产业特点,分行业组织专班进行企业技术难题搜集,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牵线搭桥,促进校企合作。同时广泛收集高校、院所的最新科技成果,结合宜都产业实际进行遴选后,有针对性地向相关企业推介。投资30万元,建立了宜都市科技信息平台,并与湖北省科惠网进行对接,适时发布技术需求信息,更好地促进了产学研合作的纵深推进。目前,全市已有99家企业分别与华科、华农、中南财大等68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施合作项目187项,转化运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50余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