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指针转过2023年,放眼辽阔的宜昌大地,马力全开的生产线、落地生根的重大项目、日新月异的数字化园区……一幅宜昌工业蓬勃发展的时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数据显示,2023年1至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全市电信业务总量增速21.3%,高于全省(20.3%)1个百分点。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13家,净增185家,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640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总数达到68家。
这是一条激越昂扬的发展曲线,从年初到岁末,按照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安排部署,宜昌工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市工业呈现出持续回升、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工业发展的“脊梁”依然坚挺。
这是一场挺膺担当的奋进征程,全市坚决扛牢政治责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牢“工业强市、产业立市”理念,大力实施“双千引领、产业倍增”工程,深入推进“四个重大”工作机制,全力构建“12520”现代产业体系,为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提供了坚实支撑。
奋勇争先行致远,策马扬鞭又一程,且看2023年宜昌工业的全新答卷。
产业谋划绘好“路线图”
2023年9月,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宜昌市推动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实施产业布局集中行动、绿色低碳示范行动、产业裂变升级行动、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区域产业协同行动、龙头企业引领行动、“两业融合”发展行动,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加快推动产业集中集聚发展。
围绕高位谋划产业发展,2023年市经信局先后编制完成“3 2”主导产业链发展图、城区产业现状布局图、城区规划布局图,编印完成《宜昌市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规划》。拟定《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关于推动城区工业上楼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意见》,拟送市委、市政府专题审议。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市经信局实实在在抓好调查研究,先后组织开展15项专项课题研究,以及绿色智能船舶、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宜荆荆磷系新材料产业集群、企业腾退搬迁政策4项专题调研,为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提供要素分析和数据支撑。
转型升级跑出“加速度”
2023年10月11日,我国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在宜昌完成首航,掀开了绿色航运发展新篇章。该船舶主要采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额定输出功率500千瓦,最高航速28公里/小时,巡航航速20公里/小时,续航里程可达200公里,交付后用于三峡库区及三峡——葛洲坝两坝间交通、巡查、应急等工作。
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宜昌工业竞相切换发展新赛道,建成新能源电池制造项目产能70gwh,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提高到40%以上。推动特色化学药和合成生物两轮驱动,全省首个合成生物产业园在猇亭揭牌。做优做强新能源电池、高端装备、专用装备,在建新能源船舶达到23艘,广汽宜昌分公司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
聚焦产业发展急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三峡实验室开发出闪存芯片用高选择性蚀刻液,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湿电子化学品、电子特种气体总产能突破90万吨。湖北国发供应链有限公司打造的全省第六个重点产业供应链平台上线。全市磷石膏综合利用装置能力超过磷石膏整体产生规模。
区域协同下好“一盘棋”
日前,宜荆荆都市圈汽车产业发展协作区共建座谈会暨合作协议签订活动在宜昌举行,力争到2026年三地年产销汽车35万辆以上,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达120家以上,汽车产业年产值达1500亿元,力争到2030年,三地年产销汽车40万辆以上,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达160家以上,汽车产业年产值达2000亿元。
推进项目“链式”裂变,全市持续强化优势产业链培育,建立健全重点产业链培育体系,完善“链长”领导协调机制、“链主”导航引领机制、“链创”协同攻关机制的“三链”融合机制,实施协同创新、集聚集约发展、市场主体培育、补链强链、开放合作、产融合作等“六大行动”,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推进宜荆荆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省委、省政府赋予宜昌的重大任务,也是事关宜昌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2023年以来,宜昌牵头宜荆荆恩城市轮流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着力深化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带动,促进四地产业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截至2023年底,已经组织开展宜荆荆磷系新材料产业集群申报国家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推动宜都与松滋开展化工园区共建共享,投资18.66亿元的迅鼎半导体材料项目已完成土地摘牌。恩施与宜昌共建鄂西南武陵山茶产业集群,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积极谋划建立宜荆荆新能源产业联盟,抢占产业风口,迅速壮大成群。
主体培育释放“强势能”
2023年8月,由市委组织部、市经信局联合主办的2023年宜昌市专精特新暨优质企业领军人才研修班正式开班,全部课程学习周期为12天次,历时4个月,重点推进宜昌市企业家队伍建设和企业人才培养,切实提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共50名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负责人参加培训。
市场主体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2023年全市持续强化政策引导、深化梯度培育、优化服务体系,动态建立进规企业梯次培育库企业1000家,重点培育库420家,助推“个转企”“小升规”,培育推动“四上”企业发展壮大,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的“领头羊”,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宜昌实施“工业强市、产业立市”的重要一环。2023年全市新增10家省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35家省级单项冠军产品企业,3家企业通过省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复核、8家企业通过省级单项冠军产品企业复核,发展活力与动能不断释放。
生机蓬勃的宜昌,一批优质市场主体竞相涌现、勇攀高峰:“新材料·湖北枝江经济开发区”获评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成功承办第六届楚天杯工业设计大赛决赛,宜昌获1枚金牌4枚银牌;成功举办第八届“创客中国”湖北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以“专精特新”为主力的2958个项目参赛,活动总计签约12.18亿元。
项目投资迈上“新台阶”
2023年11月底,2023年四季度全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暨晟康生物医药项目开工活动举行,总投资1307.6亿元的190个重大项目启动建设,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领域。
2023年以来,宜昌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稳增长,以项目投资之“进”夯实高质量发展之基。2023年实施工业项目1721个,同比增长16%,总量居全省第2。其中,工业技改项目853个,同比增长2.3%,总量居全省第2。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42个,计划投资1811亿元;新竣工项目266个,完成投资163亿元。
2023年深入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探索人工智能应用路径,支持龙头企业攻关核心技术、参与国家标准制定,通过标杆引领示范带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将新一轮技改作为应对经济下行、巩固产业基础、提升产业优势的主抓手,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提速。
截至目前,三峡卷烟厂、兴福电子级化学品、人福小容量注射制剂等445个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对上争取项目数和资金额居全省同类市州第1,累计已争取各类资金4.3亿元。
融合发展打造“生态圈”
一组沉甸甸的数字,从侧面展示了宜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成就——
2023年,宜昌新建5g宏基站2412个,累计达到8603个,5g信号实现城域深覆盖、乡镇全通达。宽带端口规模达到418万端,电信普遍服务项目稳步实施。
从入选国家千兆城市和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全国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试点,到成为中部首个拥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星火·链网”骨干节点的“双节点”城市,宜昌充分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加快抢占新赛道,全力打造融合发展生态圈。
数据显示,2023年宜昌新增省级两化融合企业25家。安琪酵母、三宁矿业、泰山石膏、华西矿业、宜化新材料、宜美特等企业6个项目入选湖北5g全连接工厂名单;湖北省第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城市和标杆园区名单中,宜昌市获评湖北省数字经济示范城市,点军工业园区获评湖北省数字经济标杆园区。多个企业和项目上榜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和典型案例。
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1家、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示范企业12家、国家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1家、省工业互联网平台7个、省上云标杆企业7家、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220家、5g全连接工厂8家、国家5g工厂名录企业2家。
以“数”为链,“智”造未来。在持续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征程里,宜昌持续优化数字经济营商环境,积蓄着竞逐新型工业化新赛道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