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只是历史长河里的一个小小片段,却注定会被历史深刻铭记。
按照“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精神,宜昌推进绿色发展、促进转型跨越,推动实现工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
“十三五”时期,宜昌工业站在历史新起点继续出发,用昂扬的斗志和创新的行动再次刷新数值,释放出无限活力。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竞争强。一个个喜人的上扬指标,不仅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建设工业强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绿色发展更快
我市化工产业规模一度超过千亿元,化工产值曾占当地工业产值近三分之一,占全省化工产值近三分之一。然而,化工产业也让本地环境治理备感压力。
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的首要之战,便是推进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
2017年9月,香溪化工启动化工装置拆除,打响破解“化工围江”战役第一枪。2017年以来,宜昌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大力实施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驰而不息推进长江沿线134家化工企业绿色转型。
宜昌破解“化工围江”的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通报表彰。奋力向上的宜昌工业企业,也把搬迁作为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走上了高效转型之路。
为打破高能耗、高污染的窘境,我市关闭拆除一批落后产能,近三年来关闭拆除的产能涉及砖瓦1.1亿块/年、制浆造纸8万吨/年、水泥207万吨/年、燃煤锅炉蒸汽产能41蒸吨/小时。
此外,宜昌在全省率先主动全面退出煤炭生产领域,3年时间,分批关闭121家煤矿企业,于2018年全面退出历经200多年的煤矿开采行业。
近年来,我市不断提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获批国家工业资源(磷石膏)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磷石膏综合利用水平由2018年的20.4%提升到2019年的31.2%,提升10.8个百分点。
观念,显著转变。行动,硬招频出。兴发集团、宜昌人福、三宁化工、豪山建材等一批企业建成绿色工厂;姚家港化工园和湖北宜都化工园完成国家绿色化工园认定;全市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全部纳入循环化改造,猇亭化工园、枝江经开区纳入国家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持园区并完成了循环化改造……
绿色是经济发展的底色。“十三五”以来,我市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始终保持在4个百分点以上,工业绿色制造体系构建和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成效,工业发展实现了绿色转型跨越。
结构调整更优
环保装备制造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
依托5个大型生产装配基地,湖北力帝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工业信息化平台及大数据等技术,打造以宜昌为中心,辐射多个省市的环保装备产业集群。
“破碎线、报废汽车拆解线和有色金属分选设备,是三条‘特色线’业务。”湖北力帝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湖北力帝的塑料废弃物处理、废家电处理、新能源电池处理、建筑垃圾处理、智能垃圾分类和有色金属再制造装备等系列新产品不断占领市场,激活发展动能。
湖北力帝的发展,只是我市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升的一个缩影。“结构更优,重点产业链成长态势才能更好。”在倒逼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我市大力培育新兴优势行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增长迅猛,成为宜昌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数据显示,我市装备制造、生物医药2019年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7.5%和9.1%,较2015年分别上升了3.3和1.4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2019年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3%。
“十三五”期间,我市化工、食品饮料和建材产业改造升级成效明显,三大产业着力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推动产业整体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产品技术含量、质量均得到提升。
2017年以来,我市化工、食品饮料和建材三大产业产值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2019年总产值1872.6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8.9%,成为工业经济的主要支撑。
创新支撑更实
如何保持创新驱动与提质增效并举?我市工业发展不断从革新生产工艺、研发技术新设备、提升智能科技水平等方面出发,持续攻“尖”创新,抢占市场话语权。
历时10年,用于芯片制造的“超高纯电子级磷酸及高选择性蚀刻液生产关键技术”在兴发集团研发成功,获得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宜昌经纬纺机“高性能工业丝节能加捻制备技术与装备及其产业化”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敢于创新,勇于突破。这是兴发集团依靠技术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结晶,也标志着我市实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零的突破。
“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近年来,我市重点支持市场主体加快建设研发平台,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依托安琪集团、宜昌人福、兴发集团组建生物技术、仿制药技术、精细化工技术创新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引领相关产业链创新发展。
数据显示,全市省级及以上研发创新平台达到175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家。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共有521家,比2015年增加24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4.5%,比2015年增加9.6个百分点。
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的背后,离不开艰辛的付出和巨大的投入。2019年,我市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3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9%),仅次于武汉(2.7%)。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13%(2018年),是全省唯一超过2%的市州。
大盘取厚势,落子开新局。从制造到智造,从传统到创新,宜昌工业不断突破发展瓶颈,开足马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筋骨”更强,“体魄”更壮,促使工业经济奋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