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鼓坪村容村貌换新颜
改造前的晒鼓坪村组道路
改造后的晒鼓坪村组道路
晒鼓坪村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西部,地处清江下游北岸,是清江画廊总部所在地,也是清江方山和天柱山景区的过境地,地处三大景区的咽喉所在,坐拥丰富的旅游生态资源。
虽地处一隅,南北发展却天差地别。北面中心村一组、二组地处清江画廊、天柱山、方山等景区要道,村民从事着旅店、农家乐等旅游服务,“绿水青山”是致富的“金山银山”。
南面巫岭山上四组、五组三面环水,一面临崖,“绿水青山”在过去一度是致贫的“恶水穷山”。全村共有贫困户196户,其中巫岭山就有99户,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
五年时间,由市经信局、市供销社和宜港资产公司3家单位组成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形成一股精锐力量,市经信局累积投入政策资金60余万元,晒鼓坪村完成了脱贫致富的梦想,并成为全市第一批乡村振兴战略试点村。
彰显软实力
铆足干劲奔小康
从村委会附近搬到半山腰,晒鼓坪村村民许启月最近几年干了件大事。
儿子患有脑瘫,父亲已有84岁高龄,家里没有一亩薄田。四年前,许启月一家四口一直依靠低保补助救济生活。
随着驻村工作队的到来,给这里带来了新的希望。制作宣传栏、常态化入户、召开屋场会和群众会,工作队不断探索扶志扶智方式,激发民众创业致富内在潜力。
“等也不是办法,我们两口子想试一试养猪。”2016年,许启月主动找到市经信局派驻晒鼓坪村第一书记许发明谈想法。“群众思想在转变,这是最宝贵的财富。”许发明带领工作队帮忙看场地、找资源、落实各项国家政策,许启月再向亲朋借了一点钱,买山买地投资近30万元,当起了“猪倌”,创起了业。
去年,许启月不仅还完了近30万元的外债,还存下了一笔钱。今年9月中旬,当记者走进许启月家时,只见猪圈成排,门前牛羊成群,屋后鸡鸭鹅遍地走。
“今年市场行情好,已卖了20多万元,家里还有16头母猪、80多头仔猪、20只羊、60多只鸡、2只鹅和6只鸭…….”细数着“家当”,许启月美滋滋地说,不久之前还有银行主动找她,为她办理无息贷款。
志,是脱贫的志气、脱贫的勇气,也是脱贫的内生动力。在市经信局等扶贫单位帮助下,晒鼓坪村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暨评选“新十星”文明户,脱贫之星在全镇进行宣讲交流,极大地激发了村民争创先进的积极性。
落实产业奖补政策、筹措各项支农物资、组织村民参加各类就业招聘会和技能培训会……通过帮扶干部带政策、带问题、带真情入户,宣传落实政策,开展思想教育,巩固了脱贫成效,也得到群众真心称赞。
下足硬功夫
对准民生痛点
前往巫岭山居民聚居点的路途并不容易。记者首先乘车到达清江画廊风景区内,再乘坐渡船到达巫岭山班船停靠码头,再乘车沿着九曲连环的盘山公路到达位于山顶的扶贫点。
“没有公路有多难?十几公里山路全靠肩扛背驮。”驻村工作队队员王春德介绍,因地理位置特殊,交通成了巫岭山脱贫最大的“绊脚石”。
靠山吃山,被困大山。交通、饮水、通讯、看病都成了亟待解决的民生痛点。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决定斩断穷根,2017年投资数百万元完成近13公里的道路硬化并设置护栏。
原本只有2辆农用车的巫岭山上,现已有7辆面包车、2辆轿车。变化不止于此,路通百通,近几年巫岭山上的饮水、用电、通讯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市驻村工作队将巫岭山安全饮水项目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在县、镇水利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通过修建大水池、分散建池或者购买水罐的方式,集中解决吃水难题。
在晒鼓坪村卫生室巫岭山便民医疗点,市经信局等帮扶单位出资67万元,一栋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门前广场宽敞明亮。村医邹永国向记者介绍,“这里去年建成投入使用,能满足本村日常医疗健康需求,彻底解决了四、五组村民就医难的问题。”
宜昌铁塔公司为巫岭山修建3座铁塔,为通信保障系上了“安全带”;宜昌人福药业捐助20万元购买医疗设备及农业种子;清江能源公司捐助50万元、烟草公司捐助10万元、城投公司捐助40万元……
助力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通过市经信局牵线搭桥,工业企业形成一股坚实强大的力量。在这些企业的帮扶下,巫岭山候车候船室、巫岭山班船停靠码头、梧桐山田间游步道、村组道路路灯有序建成。
投入真感情
引领产业革新
从巫岭山俯瞰清江,两岸景色一览无余。正是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温床。
但巫岭山穷,穷在主导产业不强,这是以前巫岭山的产业状况。
村民李建铭具备灵活的头脑和敏感的市场洞察能力,也是发展经济作物的“老把式”。“传统农作物收益不高,想要发家致富还需另谋出路,探索调整产业结构。”对第一书记许发明的观点,李建铭深表赞同,并从2016年开始专心研究药材种植。
“优化种植品种,提升种植效益,都能成为村民实实在在的利益。”为帮助村民种好药材,驻村第一书记许发明立即向市局汇报,3次带领村民前往宜昌、宜都等药材企业进行考察学习。
成熟药材出山不容易,去年药材销售时节,为保障药材质量,许发明带领工作队员经陆运、水运、陆运,一路为3000多斤药材“保驾护航”,连夜送达销售点。
“经过前几年的摸索,即使今年受极端天气影响,种植的当归也算小试成功,明年有望扩大种植。”李建铭带领记者来到他的“试验田”,随机挖出一株,根系生长旺盛。他说,“今年受天气影响,药材生长并不理想,但一亩田最低也有2000元的收入,比种玉米收入高多了。”
从2017年自费买苗种黄桃树,到今年第一年卖黄桃收益过万,村民宋宜红尝到了产业转型的“甜头”。他打趣地说,“以前一亩田种玉米收入不足千元,哪是现在能比?”
目前以桃李种植为主导的产业基本成型,驻村工作队每年都会邀请种植技术专家进村开展技术培训,邀请宜昌、枝江、长阳等地的电商、超市和专业合作社到村考察,初步建立长期合作机制,2019年桃子销售量达2.6万斤,帮助村民增收近5万元。
“让产业进入到良性循环,有效防止返贫,是我扶贫工作以来最大的欣慰,凝聚着我们经信局等3家驻村帮扶单位结对帮扶的心血。”站在巫岭山顶,年过半百的许发明骄傲地说。
山下,翠绿的当归叶迎风生长,刚刚摘完果的黄桃树枝丫,保持着挂果时沉甸甸的姿势,修葺一新的民居白墙黛瓦,袅袅炊烟升腾出一片祥和富饶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