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占据宜昌经济的半壁江山。工业稳,则经济稳。
请看这样一组数据——
4月底,宜昌1272家规上工业企业复工1267家,复工率99.6%;22.8万工人到岗,复岗率98.5%;全市用电量首次超过上年同期水平,增长1.23%……
成绩来之不易!数字振奋人心!非常时期,每一个细微进步都殊为不易,弥足珍贵。
从暂停到重启,从慢进到提速,熟悉的宜昌又回来了。经济持续转暖的背后,是宜昌人不等不靠、善作有为的拼搏与进取。
在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上走在全省前列!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
誓言铮铮,砥砺前行!宜昌正以奋斗者的姿态,全力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
温度——用心用情助推企业复工复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面对口罩、医用防护服、医用氧气、消毒液等防疫物资一度紧缺,宜昌市迅速组织企业复工达产、增产扩能,千方百计保障物资供给。
奥美医疗n95口罩日产量由2万只迅速提高到20万只,日保供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140万片,n95口罩25万只,保障武汉近三分之二的n95口罩需求量。华强科技转产医用防护服,从资质办理到生产线正式投产仅用了72小时,日产能达到2000套。和远气体累计生产医用液氧1万多吨,配送武汉金银潭医院等500多家医疗机构,保障全省一半的医用氧气需求量。东阳光2175万盒抗病毒药奥司他韦投入市场、70%供应湖北。宜昌人福持续供应中央储备应急药品,新上马特殊药品项目、普通药品原料药生产基地项目。宜化、兴发、三宁等8家企业生产储备10.15万吨双氧水、次氯酸钠等消毒杀菌产品。
疫情面前,企业也遭遇难题:职工无法返岗,原材料供应不足。怎么办?党员干部下沉企业,与企业并肩作战,共渡难关。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对医疗保供企业实施包保责任制,驻厂帮助企业解决疫情防控、原材料供应、员工到岗、交通物流等问题,助推一批企业迅速恢复生产经营。
抢!是奋斗者的姿态。宜昌市委、市政府全力以赴抢要素、抓服务、优环境,全面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宜昌市精准施策,先后编制印发《关于统筹做好“停不得”工业企业疫情防控和生产工作的通知》《宜昌市工业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指南》等,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行动指南”;按照省委省政府分区分级分类分时、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的要求,将全市企业分成abc三类,分类施策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多措并举为“停不得”企业、点对点支农企业、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企业等打开“绿灯”。
春耕时节,工信部对宜昌6家磷肥企业实行点对点调度,为支持化肥企业复工复产、保障春耕物资供应,宜昌向上提出对湖北省化肥企业实施优惠电价的政策建议,得到国家工信部和发改委的支持和确认,仅此一项,宜昌化肥企业可节约用电成本近5000万元。
系列惠企政策相继出台,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宜昌先后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渡难关推进复工复产“25条”、纳税创新服务“16条”、支持个体工商户“10条”等暖心政策措施,为企业送去“及时雨”,有效缓解企业面临的难题。
用活用足各级政策,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宜昌认真梳理国家、省稳产稳企稳业政策“一表清”,抓好惠企政策落实落地,协调金融机构向宜都兴发、三宁化工等100家企业发放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51.75亿元,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31.31亿元,规模均居同等市州前列;申报中央、省预算内项目618个资金203.2亿元;兴发集团20亿元绿色债券已于2月20日获国家发改委核准;湖北华强科技、奥美医疗和和远气体3家企业申报国家重点医疗物资技改扩能项目,奥美医疗、和远气体纳入湖北省“三个一批”(第一批)重点企业名单。
非常时期,非常举措。宜昌用心用情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做法引得企业赞声一片。“真正是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企业落户宜昌真是幸运。”宜昌天美国际公司负责人表示,政府给了企业发展的巨大信心,该公司计划追加投资,投资上马新的产品生产线。
力度——扛起长江大保护的“上游”责任
万里长江,中游起点在宜昌。初夏时节,轻风吹拂着长江两岸,潮平水阔,绿意盎然。
2017年9月以来,宜昌着力破解“化工围江”问题,针对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发起“关、改、搬、转、治、绿”行动。截至目前,已累计关停化工企业38家、改造升级55家、开工搬迁14家、完成搬迁4家、转产7家。
宜昌还打出组合拳,在全省率先完成38家煤矿整体关闭退出目标,关停规模热电厂2座、土砖窑86座,累计取缔216家非法码头、134家采砂场,在长江干流沿线1公里及支流流域内入江污染源全部清零、网箱养殖全部清零、非法排污口和码头全部清零。
对于“关改搬转”企业,宜昌并非“一关了之”“一搬了之”,而是引导符合标准的企业向宜都化工园、枝江姚家港化工园两个专业园区集中,并严格执行安全环保、工艺设备、能耗等要求,支持化工企业加快向绿色化、集聚化、循环化、精细化、高端化转型。
在枝江姚家港化工园区,湖北宜昌聚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正在忙碌。“新厂产能由搬迁前的3万吨提升至22万吨,产品也由原来的2个品种增加至6个品种。”公司董事长胡朝辉说,作为宜昌市搬迁入园化工企业中第一家开工、建成、投产的企业,聚龙环保尝到搬迁的甜头。
在该公司中央控制室的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过去生产凭经验,现在有了自动化、数字化控制,生产效率提高很多。”胡朝辉介绍,2018年12月,聚龙环保响应宜昌化工转型升级工作部署,整合3家同行企业主动转型,从距离长江不足1公里的地方搬进姚家港化工园区。搬迁入园后,公司实现了规模、工艺、设备、管理“四个升级”,成为全省最大水处理剂生产企业。
“企业搬迁不是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涅槃重生’。”据介绍,姚家港化工园实施了总投资76.5亿元的16个循环化改造项目,实现园区企业产品原料互通、产业上下游互惠,园区产业关联度提升至78%,资源综合利用率快速上升,而单位gdp能耗则大幅下降。
目前,姚家港化工园已有三宁化工、北控环境资源等36家企业落户,并有58个在建项目。其中,三宁化工投入5.8亿元购买8套环保在线监测装置,倒逼公司将原有废渣、废液等变废为宝,降低生产成本。一江之隔的宜都化工园正投资100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将迎来华阳化工、新洋丰肥业等19家重点化工企业入驻。
“以前环保是压力,‘关改搬转’后环保成了高质量发展红利。”东阳光集团宜都基地副总经理郭军说,公司建设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生产基地,总投资30多亿元,其中环保投入高达7.5亿元,余热充分循环利用,能耗、生产成本逐年降低。
为母亲河重新系上绿腰带。2019年,宜昌完成长江两岸造林绿化6140亩,修复长江岸线12.5公里。自2018年以来累计修复长江岸线88公里,全域复绿5.1万亩。疫情期间,宜昌环保“小达人”、夷陵区东湖初中的刘沅鹭通过视频,和同学、网友们分享环保小技能。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编绘本、进课堂,宜昌正实现“生态小公民”向“生态好公民”的延伸拓展。
经过持续努力,宜昌干部群众保护长江生态方法更精准,举措更管用,成效更显著:城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一,长江“微笑天使”江豚频频活跃在宜昌江面,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结构趋优、质量向好、生态更美的良好态势。
2019年全省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评估考核中,宜昌位居综合考评第一名。其中,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尾矿库综合治理、河道非法采砂整治、船舶污染防治等11项被评为“优秀”,6个全省第一。
速度——及时反应打造“双千”服务升级版
5月11日,位于猇亭区的宜昌新宜运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焊花飞溅,65名工人在工位上忙碌。厂区内,价值500多万元的成品机械设备,即将发往天津、福建等地。“如果没有进入‘企业方舱’,真不敢想像结果会怎样。”公司总经理王绪敏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该公司近600万元半成品堆在车间,80%的订单延期交货,原材料上涨近30%,前期垫付资金无法回笼。即便复工,如果没有200万元流动资金,企业根本运转不起来。
紧急“输血”刻不容缓!4月3日,宜昌市决定,借用疫情期间收治救人的方法——搭建“企业方舱”,成立“企业方舱”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领导任组长,市经信、金融、财政、法院、发改等13个政府部门,银行、担保等21家金融机构,抽调人员在三峡云计算中心二楼集中办公。经过协调,三峡农商银行主动上门服务,仅用了3天,200万元贷款就打到公司的账户上。“我们有信心,半年就能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王绪敏说,公司将添置更先进的设备,争取把疫情耽搁的时间抢回来。
目前,宜昌共有71家企业进入“企业方舱”,41家企业获得信贷7.51亿元,10家企业到期债务展期、延期,8家企业贷款利息下调,共减免付息73万元。
这是宜昌服务企业的特别举措,也是扎实推进“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的一个缩影。
应对疫情影响,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前谋划部署,紧急组建市应对疫情金融服务应急中心。由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牵头,动员抽调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39家单位、近150名骨干力量,依托宜昌网上金融服务大厅,搭建起“政府主导、部门主推、银行主办”的金融应急服务企业疫后复工复产工作机制。从3月8日组建至4月底,该中心共促成新增授信、放款、表外融资分别达到550亿元、329亿元、167亿元,真金白银为企业纾困。
目前,宜昌已建立包含1368家工业企业、1619家商贸企业、983家农业企业、350家文旅企业、100家物流企业、295家高新科技企业在内的企业信息基础库。截至4月底, “一企一档”信息建档5703家,收集除融资以外的困难需求总计8184条,确保企业信息摸底全覆盖、疫情影响全掌握。
今年,宜昌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双千”服务活动,打造“双千”服务升级版;针对企业受疫情影响导致交通不便、物流不畅、市场受限等诸多难题,宜昌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充分发挥平台功能,扩大“双千”服务的“朋友圈”;将1427家工业企业、1515家服务业企业、435家农业企业纳入“双千”服务平台,逐一落实包保责任制,建立帮扶责任清单,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积极营造敢抓发展、大抓发展、善抓发展的浓厚氛围,努力把疫情耽误的时间追回来、造成的损失抢回来。
3月15日,宜昌猴王焊丝公司2600多吨钢材原料滞留在云池港。眼看复工在即,却苦无“粮草”,公司负责人急得团团转。宜昌市“双千”办积极协调,物流公司车辆、人员返岗和云池港现场人力搬运等问题迎刃而解。经过一周的装卸运输,钢材原料顺利到达猴王焊丝厂,缓解企业燃眉之急。
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据了解,截至4月底,宜昌相关部门共收集687家企业反映的1333个问题,已办结804个,助力企业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踏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节拍,疫后重振的宜昌正朝着“两个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前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