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05-12 14:31来源: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责任编辑:周露阅读量:

  推进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是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的首要之战。

  宜昌市化工产业规模一度超过千亿元,化工产值曾占当地工业产值近三分之一,占全省化工产值近三分之一。然而,化工产业也让本地环境治理备感压力。

  长江大保护中,宜昌化工产业该何去何从?

  2016年以来,宜昌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痛下决心,铁腕护江,强力推进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助力工业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分类施策 “关改搬转治绿”稳步推进

  2017年9月,香溪化工启动化工装置拆除,打响宜昌破解“化工围江”战役第一枪。

  近年来,宜昌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大力实施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驰而不息推进长江沿线134家化工企业绿色转型。

  目前“关改搬转治绿”的情况如何?透过一组数据看成效。

  全市沿江化工企业134家,计划关停的34家企业已全部关停,新增关停4家,累计关停38家;计划就地改造的57家企业中,除2家关停外,其余55家已完成62个安全环保技术改造项目建设;计划搬迁入园的36家企业中,除2家关停外,全面开工新项目建设18家(其中已完成新项目建设4家),正在开展项目前期准备工作16家;计划转产的7家企业已全部关停化工主体装置,并完成转产非化工项目。

  通过实施关改搬转,全市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的比重也由2018年的33%,提高到2019年的36.2%。

  从“政府要求转”到“自己主动转”,是宜昌化工谋求绿色发展的自觉转变。“断腕”背后不免存在阵痛,受资金困难及旧有思想观念等制约,一些企业尤其是经营能力一般的中小型企业,并不愿意搬迁。

  对此,市政府制定出台3年行动方案、市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分类施策方案、化工企业搬迁入园配套政策等系列文件,支持企业搬迁入园。通过分类施策稳步推进,精准发力——

  不符合规划、区划要求,通过改造仍不能达到安全和环保要求的34家企业,实施关停退出;对7家企业根据企业意愿实行转产;对不在合规化工园区内,安全、环保风险较低,经评估认定通过改造能够达标的36家企业,按照准入条件经评审后实施搬迁入枝江、宜都化工园;对已在合规化工园区内,经评估认定,通过改造能够达到安全环保标准的57家企业,实施全面改造升级。

  2018年11月,国务院通报表彰宜昌破解“化工围江”经验做法。2019年7月,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湖北省宜昌市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破解“化工围江”难题情况的调研报告》,再次在沿江11个省推广宜昌市破解“化工围江”典型经验做法。

  ■绿色循环  专业化工园区加快建设

  2019年12月,位于枝江的聚龙环保积极响应宜昌化工转型升级工作部署,抢抓推进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机遇,整合3家同行企业资金主动转型,从距离长江不足1公里的地方搬进宜昌姚家港化工园区,成为宜昌搬迁入园化工企业中第一家开工、第一家建成、第一家投产的企业。

  把搬迁作为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一个又一个化工企业开始行动。企业搬迁入园了,如何打造高标准专业化工园区?

  针对全市化工园区分布及产业发展现状,在科学评估、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我市将全市化工园区按四个层次进行分类,并分别确定了整治方向及目标任务。

  宜都化工园和枝江姚家港化工园等园区是宜昌化工企业搬迁入园主战场。

  按照“循环化、绿色化、高端化、精细化”要求,枝江姚家港和宜都化工园两个专业化工园区实行封闭运行,生产区和生活区功能分开,着力推进园区环保安全、产业发展、公用工程、物流输送、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

  目前,宜都化工园扩区主干道已全线通车,综合服务区、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智慧园区、磷石膏资源集中库等项目正抓紧建设。姚家港化工园扩区道路路基、地下管网已形成,园区智慧平台、煤炭专用码头等公用工程正加快推进,园区扩规2.5万t/d的污水处理厂即将建成,年处理10万吨的工业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已经建成投产。两个专业化工园区现已基本具备企业搬迁承接能力。

  ■技改发力  化工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收益曾被认为是化工企业发展最难逾越的鸿沟。

  在宜昌,这一窘境正在被打破。化工企业借搬迁入园之机,走高效转型之路。

  高端定位的两大化工园区,引导支持化工企业实现设备、工艺、管理、产品“四个升级”。

  以企业搬迁入园项目建设为契机,我市化工企业围绕循环产业链抓强链、补链项目,优化工艺设计,推广新技术,发展高效环保肥料、精细专用化学品和高性能功能材料,重点培育有机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无机化工新材料等高端专用化学品,引导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企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政策扶持。

  我市按照“财政补助资金 基金 绿色债券 金融”模式,积极筹措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资金,向省级争取专项资金2.1亿元,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并设立1亿元工业技术改造专项补助资金,优先支持化工企业技术改造升级。

  近年来,我市设立了4支化工产业转型子基金,完成了35个化工产业项目投资,投资金额13.2亿元。成功发行宜昌高投绿色债券30亿元,枝江姚家港化工园区7.5亿元绿色债、兴发集团20亿元绿色债已获批,宜都化工园15亿元绿色债券申报材料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待批。组织金融机构与化工企业对接,达成授信、用信协议69.61亿元。

  2019年,全市精细化工产业技改投资项目124个,完成投资139.96亿元,同比增长44.7%,完成工业总产值76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占全市工业的19.9%。

  ■规范开采  生产岸线化身生态岸线

  企业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是为了民生。

  为大力推广绿色生态开采,我市不断探索创新体制机制,为化工产业转型提供制度保障,先后制定出台《磷石膏综合利用三年行动计划》《促进磷石膏综合利用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设立2000万元的磷石膏综合利用专项补助资金,组织实施田鑫建材、昌耀管廊等一批磷石膏综合利用建设项目,统一规划建设专业化标准化的磷石膏堆场。

  目前,全市磷石膏综合利用企业达到15家,综合利用装置设计生产能力达到623万吨/年。2019年10月28日,宜昌获批为国家工业资源磷石膏综合利用基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黄柏河流域,市政府与沿线县市区以水质“约法”,将流域断面水质监测结果,与生态补偿资金分配和磷矿开采计划“双挂钩”,对水质达到目标要求的区域给予资金补偿和磷矿开采计划奖励,不达标的扣缴其水质保证金、削减磷矿开采总量计划,倒逼地方集约节约利用矿产资源,实现绿色发展。

  此外,我市实行“公安 环保”执法模式,组建市公安局环保警察支队、黄柏河流域综合执法局,集中行使水利、环保、渔业、海事等多个部门执法职能,打破行政边界,提高执法监督效率。

  通过积极实施企业关停搬迁后岸线生态修复,昔日的生产岸线,已化身为生态岸线。全市累计复绿51961亩,累计修复长江干线岸线94公里、支流岸线180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48%,居全省市州前列。

  全市纳入国家“水十条”考核的9个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十三五”以来长江干流宜昌段水质首次全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

  立足当前,谋划未来。下一步,我市将紧紧围绕落实省委“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推动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项目建设“主抓手”,一张蓝图绘到底。

迁来产业新动能

——宜昌聚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抢抓搬迁机遇助力产业升级

  这是一组令很多企业羡慕的数字——

  产能由3万吨/年扩大到22万吨/年,产品种类由铁盐一个系列3种产品增加到铁盐和铝盐两个系列9种产品,废酸资源化利用由16350吨扩大为92995吨,销售市场由宜昌区域扩大到辐射长江流域……

  这些数字的创造者,就是宜昌聚龙环保科技公司(简称聚龙环保)。作为全市沿江化工整治第一家搬迁企业,2019年10月投资1.2亿元的新厂建成投产,在搬迁升级和绿色发展中,聚龙环保一跃成为省内最大水处理剂生产企业和省内最大的废酸资源化利用企业。

  直面责任 抢抓机遇

  关还是搬,曾是横亘在聚龙环保公司发展之路上的难题。

  “公司位于姚家港化工园区长江1公里范围内,属于整体搬迁对象。”董事长胡朝晖清晰地记得,当时公司从宜昌搬迁至姚家港化工园不到3年时间,已经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再次搬迁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重大负担。

  十字路口,往往风险与机遇并存。作为沿江化工搬迁企业,积极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加速向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转型,尽快完成企业搬迁升级,是聚龙环保的历史责任,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机遇。

  机遇,源自潜力无限的市场前景。近年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更加严厉的环保法规和政策陆续出台,以及对环境治理督查日益严格,给环境治理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特别是聚龙环保公司主打的净水剂产品,更是成为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老厂只有年产3万吨液体铁盐絮凝剂生产能力,与市场潜在的旺盛需求明显不符。”胡朝晖敏锐地意识到,公司完全可以通过搬迁升级,依靠规范化的化工园区优势,及时扩规转型,以更强大的竞争力纵横市场。

  万事俱备,东风亦至。在市区镇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支持下,项目投资问题顺利解决,银行资金支持快速到位,土地优惠政策迅速落实,多项税收获得减免……市区经信部门全程跟踪协调服务,帮助企业获得技改资金和调度资金,为聚龙环保搬迁升级铺平了道路。

  提档升级 涅槃腾飞

  翻开《宜昌聚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转型升级规划方案》,字里行间蕴藏着企业对未来的憧憬和升级的决心。随着项目备案证、入园项目预核准、项目规划方案审批等前期工作先后完成,轰轰烈烈的搬迁升级拉开序幕。

  2018年9月27日,聚龙环保成为第一家通过宜昌市化工办组织的工业初步设计和化工搬迁项目开工审查;2018年12月12日,项目主体工程动工;2019年10月22日,项目试生产成功,成为宜昌沿江第一家完成搬迁的化工企业……

  新建设的聚龙环保搬迁升级项目,总规模调整为年产22万吨絮凝剂,年综合利用废酸总量92995吨,将打造成为湖北省最大的废酸资源化利用和絮凝剂生产企业,并在产品工艺、设备、管理等实现全方位升级——

  在产品上,聚龙环保产能扩大到22万吨;产品种类增加到铁盐和铝盐两个系列;废酸资源化利用核准经营规模扩大到约93000吨。

  在工艺上,聚龙环保老厂生产采用传统的氯酸钠法生产,新厂主要工艺采用液氧工艺,行业内率先实现清洁工艺,生产废水零排放,废气、废渣经过工艺处置,环保和安全标准行业领先。

  在设备上,聚龙环保新厂的核心设备,均采用国内一流厂家自主研发的十余项专利,公司也因此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在管理上,生产管理引入scada远程数据采集监控系统,行业内率先实现生产过程、生产管理全监控,主要工艺自动化。

  立足园区 绿色发展

  搬迁升级,提升的不止是聚龙环保的核心竞争力,更是企业从过去粗放生产、低质低价竞争,向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动能。

  宜昌化工园区磷化工企业众多,生产产生的废酸和副产酸如何处理?在姚家港化工园污水处理中,聚龙环保给出了答案。作为拥有《危废经营许可证》的环保企业,聚龙环保经过多年开发实践,逐渐成长为宜昌地区唯一的废酸资源化利用项目,既解决园区相关企业废酸处理难题,又大大降低相关企业废酸处理费用。

  通过聚龙环保公司开发的废酸资源化利用技术,可以大量采用废酸替代絮凝剂生产原材料,实现废酸资源化利用,仅姚家港化工园区及周边企业利用废酸就达到9万吨,在园区形成资源化利用、生产、应用完整的循环经济链。2019年8月被姚家港化工园纳入《姚家港化工园区污染物第三方治理规划》,成为姚家港化工园污染物第三方治理支撑项目。

  征程无穷期,有梦自奋蹄。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聚龙环保稳步前行。

搬出发展新天地

——湖北山水化工有限公司借力搬迁加速转型发展

  以搬迁促转型,以改造促升级,湖北山水化工有限公司(简称山水化工)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整体搬迁启动以来,山水化工将“关改搬转”视作产品、工艺、设备和管理升级的机遇,淘汰原有的市场竞争力差的pvc糊树脂产品,投资兴建新的产品生产线,转型发展邻(对)氯甲苯精细化工项目,向着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工高速迈进。

  抢抓实干 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4月18日,枝江姚家港化工园区。

  身着蓝装的工人正在紧张地安装设备,尚未平整的黄土地上,横向的管道和竖起的圆罐,让人感觉到一种现代化的工业气息。

  春节过后,按照计划山水化工将进入搬迁升级关键期,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面停工。了解企业复工需求后,经信、防疫等部门迅速组织对企业老厂区和转型升级项目工地进行验收,协助企业顺利通过复工复产批复。

  3月27日,新厂区全面开工后,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设备安装人员夜以继日,抢抓实干。短短一个多月,通过对在建单体建筑同时建设、同时安装,目前一次盐水、脱氯、电解、整流等工序设备已安装完成,围墙、道路、雨水管网等辅助设施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现阶段新项目主体建筑任务已完成,预计将在今年9月进行试生产。”山水化工总经理曾晓兵告诉记者,公司达产后可实现产值8亿元,利税2.8亿元,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将是以前的数倍。

  搬迁转型 激活企业发展动能

  两年前,在宜昌化工“关改搬转”的大考面前,山水化工走到了十字路口。

  拥有40多年历史的山水化工,前身为宜昌市树脂厂,是一家曾经承载宜昌工业荣耀的盐化工生产企业,2013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公司主要产品聚氯乙烯糊树脂荣获“湖北名牌产品”称号,拥有2项发明专利和3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提出后,宜昌大力破解“化工围江”,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计划到2020年实现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全部“清零”,同时推动化工企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生态复绿等工作。

  整体搬迁,对于山水化工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此时山水化工其实已经面临转型的迫切需求,曾经的拳头产品pvc糊树脂,因为消费量减少,价格支撑力度减弱,表现出市场竞争力不足的明显态势,以搬迁促进转型升级成为企业发展的自觉选择。

  “以前是环保压力,‘关改搬转’后成了高质量发展红利。”曾晓兵介绍,2018年3月公司启动转型升级整体搬迁,果断调整产品结构,放弃epvc糊树脂生产,建设10万吨/年化工专用中间体项目及5万吨/年离子膜烧碱(食品级)项目,并实现园区产品循环补链,由重化工向轻化工转型,推动企业向多元化、精细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创新升级 山水化工全新起航

  总投资7.5亿元,生产装置占地面积247亩,这是山水化工搬迁升级项目的体量,也能够从中窥见企业转型发展的决心。

  年产5万吨/年离子膜烧碱(食品级)、4万吨/年邻(对)氯甲苯、0.5万吨/年邻氯苯甲醛、0.5万吨/年对氯苯甲醛、1万吨/年一氯频呐酮、0.5万吨/年邻氯苯腈、0.5万吨/年氯化锰……在枝江姚家港产业园新厂区,一张全新的生产装置宏伟蓝图即将变成现实。

  创新升级,在项目主要生产装置中随处可见——

  邻(对)氯甲苯的生产,釆用目前国内领先的生产工艺技术,得到高纯度的邻氯甲苯和对氯甲苯;烧碱的生产采用先进的零极距复极离子膜电解槽技术,将工业级烧碱升级为食品级离子膜烧碱;项目采用先进的集中监控分散控制系统(dcs)和独立安全仪表系统(sis系统),实现人工智能及生产装置全过程自动控制……

  为帮助企业搬迁升级,枝江市结合公司发展需求,在土地资源稀缺的姚家港化工园帮助企业两次调整搬迁项目选址,同时为山水化工争取省级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专项补助资金555万元,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资金300余万元,并通过“银政企对接”促成湖北银行与三水公司达成信贷5亿元……

  风正时济,自当扬帆破浪。从“老”到“新”的华丽转身中,山水化工实现腾笼换鸟、涅槃重生,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大事记

  2017年8月8日,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召开,要求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沿长江、汉江、清江1公里范围内,不再布局重化工及造纸行业企业;1公里至15公里范围内,禁止没有环境容量和减排总量项目”规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2017年9月初,宜昌出台《关于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3年内“关改搬转”134家化工企业,引导化工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2017年9月17日,湖北香溪化工启动拆除,成为沿江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行动的“第一拆”,拉开了宜昌化工“关改搬转”的大幕。

  2017年10月10日,宜昌出台《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提高生态环保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重点,着力去产能、补短板、调布局、降消耗、减排放、促安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2018年2月9日,投资100亿元的湖北三宁搬迁转型项目在姚家港化工园开工。通过该项目,三宁将在升级合成氨、尿素工艺装备的同时,联产乙二醇产品,实现转型升级。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69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实现年产值180亿元。

  2018年4月,兴发集团实施沿江区域“关停、搬迁、转型、治污、复绿”等五大工程,腾退复绿900米长江岸线,推进第一“绿”。

  2018年7月30日,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内,有机硅技术改造升级、氯乙酸醋酐催化连续法技改等一批转型升级项目开工。项目建成后可大幅减少废气、废水和粉尘排放量,有效解决异味污染,年新增产值35亿元、利税5亿元。

  2018年8月24日,宜昌印发《宜昌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相关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正确把握“五个关系”,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三篇文章”,集中力量打好沿江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等标志性战役。

  2018年12月,宜昌市首个污染土地修复项目——宜昌田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遗留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完工。原址将进行生态复绿,为长江岸线再添一道亮丽风景。

  2019年4月,宜都化工园区内,华阳化工年产15000吨紫外线吸收剂项目,宜昌新洋丰肥业磷酸铵、聚磷酸铵及磷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施工进度稳步推进。

  2019年10月22日,宜昌市长江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在枝江召开。位于枝江市姚家港工业园区的宜昌聚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新厂正式建成投产,成为宜昌启动沿江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和转型升级行动以来,首家投产的搬迁入园化工企业。

  2020年5月12日,全省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暨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现场推进会在宜昌召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