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美医疗公司n95口罩日产能达到18万片;兴发、宜化、三宁等企业累计生产消杀产品近2万吨;华强科技公司生产的首批一次性防护服下线……
在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关键时期,“宜昌制造”从后方传来一个又一个好消息,不禁让抗“疫”阵线为之振奋,也更加坚定了战“疫”必胜的信心决心。
疫情就是命令——
24家“硬核”企业复工复产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疗防护物资顿时成了稀缺品。
面对可能出现的缺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实地调研、现场办公,要求迅速组织企业恢复生产、提高产能,确保防控物资不断供。
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物资保障组和市经信局随之做出安排,协调相关企业开足马力、扩产上量。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奥美医疗、华强科技、兴发集团、宜化集团、三宁化工等14家企业,自疫情应急响应以来,积极响应号召,成为全市抗“疫”的“硬核”力量。2月8日,又有宜昌蓝天气体有限公司等 10 家生产企业有序复产,疫情防控物资开始源源不断运往抗“疫”一线。
特殊时期,各个企业难免遇到生产要素难以保障等困难。市经信局所有班子成员主动领责、驻点下沉,10多位科长成为“店小二”,在前后方帮助解难题。
随着多渠道争取的物资陆续到位,宜昌医疗防护用品摆脱了断供危险,但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为此,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物资保障组充分发挥生产调度和物资调配职能,科学测算全市疫情防控物资需求,一手抓开源,一手抓节流,努力把好钢用到刀刃上。
保供就是“军令状”——
全力攻坚保证紧缺物资所需
2月13日,湖北华强科技开始试制一次性防护服。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在无纺布边角料上一遍又一遍练习覆膜,确保盖住所有拼接处的针脚。
这是湖北华强公司打响的又一场突击战。
此前,从2月1日到3日,在72小时时间里,企业联系近百名工人返岗,购置生产设备,制定技术标准……如期生产出首件定制防护服样品,顺利实现转产。到目前为止,数千套定制防护服已经在宜昌抗“疫”一线派上用场。
首战告捷后,企业又有了新任务:抓紧生产紧缺的一次性防护服。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冬民把保供当作“军令状”。
市领导亲自到仙桃协调,帮助企业分两批订购紧缺的无纺布,可生产1万套一次性防护服。
市经信局从猇亭星宇公司调用10台热风机保障生产,并积极向工信部、省经信厅争取,50台热风机即将发货。
宜昌高新区(自贸片区)管委会向康泉医疗公司寻求支持,为一次性防护服提供了专业灭菌设备。
疫情紧急,生产赶进度,更要严把质量关、安全关。一直守在生产线上的市经信局驻点干部说,一件防护服出来,要经过自检、互检、专检三道关口,确保质量万无一失。
企业还计划投入数千万元,上马技改项目,力争一次性防护服日产能达到5000套。
和华强科技公司一样,选择负重前行的企业还有很多。
在兴发新材料产业园,兴瑞、兴福两家公司每天生产84消毒液原液次氯酸钠、双氧水等消杀产品248吨。为保证抗“疫”所需,企业把次氯酸钠从日产10吨提高到50吨,并暂停漂粉精的出口业务,将其日产量由13吨提高到18吨。三宁化工,宜化集团旗下的太平洋热电、太平洋化工等,也都在争分夺秒增加生产,创造条件扩大产能。
服从全局“一盘棋”——
为全国全省贡献“宜昌力量”
疫情发生后,枝江奥美临危受命:要为全国、全省、全市抗“疫”战场提供有力支援。
于是,企业生产、管理、销售部门取消休假,部分员工经过安全检测重新返岗,口罩等相关生产线保持24小时满负荷运转。
工作连轴转,不少人吃在厂里、住在厂里,企业员工并没有怨言:“多做出来一个口罩,医生、护士的安全就多一分。”
不过,困难是现实的,特别是用于生产n95口罩的熔喷无纺布、空气滤芯等原材料如果不能及时供应,生产就会成为无米之炊。
市经信局和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对上争取,确保了原材料的及时足量供应,奥美n95口罩日产量最高已达到16万片。
为让原料以最快速度加工成半成品,运回枝江奥美生产,市经信局安排三人一组,分赴各地衔接,几乎顿顿吃泡面,他们笑言“说起来都是泪”。
从恢复生产到2月13日,奥美公司累计向省疫情防控指挥部保供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216万片,n95口罩99.36万片。支援全省的同时,还每天稳定向宜昌供应18万片一次性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
日前,奥美医疗公司获得2.5亿元疫情防控专项贷款资金,口罩等防护用品生产线产能将进一步提升。
放眼市域,为全国全省疫情防控作出贡献的不止奥美一家——和远气体公司加紧生产,协调各地物流团队接力赛跑,为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等全省520多家医疗机构供医用氧145万立方米。
作为最大的国家级麻醉药品批发企业,人福药业干部员工全天候值守,随时待命接受调配,确保疫情防控药品的及时供应。
疫情当前,“宜昌制造”正显担当作为。
刊登于《三峡日报》2月18日 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