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卢军
日前,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突出生态治理、治标治本、硬账硬结、力度空前。《意见》的出台表明了市委、市政府的何种决心?对全市坚持绿色发展、促进转型跨越有何重要推动作用?10月8日,记者为此采访了市政府副市长卢军。
记者:请问《意见》出台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时代意义?
卢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是中央对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的时代命题。
宜昌是长江上、中游分界的重要节点城市,是三峡大坝所在地,全境长江干支流长且密集。宜昌修复长江生态、保护一江清水向东流的作为,关乎长江全域的生态安全、绿色发展大局。化工产业在我市产业布局中地位特殊且重要,过去成绩突出,但短板也十分明显,存在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布局不合理、园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安全环保压力大等问题,与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不相适应。因此,市委、市政府出台《意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加快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客观讲,这项工作异常复杂而艰巨,但无论多难,我们都要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历史责任,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战略定力不变,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步子不乱,抓细抓实长江宜昌段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的力度不减。
记者:《意见》出台的原则是什么?
卢军:《意见》是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出台的,相关工作专班认真学习了国家、省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有关文件,并赴上海、江苏南京、河北唐山、云南、贵州等地考察学习,同时充分吸收了市政协“推动宜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常委专题协商会议精神及社会多方面意见,突出了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意见》致力于推动我市化工产业向绿色化、集聚化、循环化、精细化、高端化方向转型升级、科学发展,贯彻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问题导向、规划引领,标本兼治、依法实施,政企联合、合力推进等基本原则。
记者:《意见》对主要工作目标作了哪些明确?
卢军:推进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和转型升级,重点是要解决全市化工产业存在的“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险、低水平、低质效”问题,力争通过3年努力,基本建成产业布局合理、技术管理先进、比较优势明显的现代化工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基地。
具体讲,2017年底以前,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突出化工问题整改到位;对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和安全环保要求的沿江化工企业关停20家以上。2018年底以前,完成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工作。2019年底以前,长江及其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化工企业装置坚决依法关停或搬离;符合入园标准的化工企业搬迁进入园区,不符合标准的依法关停或转产。2020年,全市化工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20%和2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30%左右。
记者:看得出《意见》提出的目标要求对各地、各部门挑战不小,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抓好落地落实?
卢军:概括起来要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格管控产业空间布局;二是严格执行产业发展政策;三是严格落实生态环保要求;四是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条件;五是严格规范磷矿开采管理;六是严格防范磷石膏环境污染;七是支持化工产业向高端发展;八是支持化工园区提档升级。
记者:如何保障《意见》切实有效得到贯彻执行?
卢军:首先要深入领会《意见》精神实质,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要求上来。同时,要坚定不移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对照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整改清单,倒排时间表,制定路线图,坚决做到硬账硬结。要切实加强组织协调领导,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落实《意见》工作难度大,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坚持铁心、铁面、铁腕、铁纪、铁痕,对监管失职、履职缺位、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要从严查处。同时要加强舆论引导和舆情监测,提振我市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信心。只有《意见》得到真正落实,才能让宜昌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空气更清新,才能让宜昌产业发展更健康、宜昌人民群众更幸福。 本报记者 章良